近年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持续升温,这也为中俄物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陆运到海运,从传统物流模式到新兴的多式联运,中俄物流通道不断拓展,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为双边贸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陆运通道:班列与公路运输齐头并进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及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重要物流纽带,在中俄物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今年以来,中欧班列(武汉)新开通多条线路,覆盖俄罗斯 22 个城市,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经济重镇,实现境内基本全覆盖。本土企业如东风、美的通过该通道出口机械设备、新能源车等商品,全程运输时效压缩至 14 天,大大提升了货物的运输效率。不仅如此,全国多地班列也有新动向。内蒙古乌兰察布 - 西安 - 杜伊斯堡班列于 6 月 10 日首发,强化了中欧北线运力;湖北荆州、黄石及广东江门近期开通首趟直达俄罗斯班列,进一步加密了华南、华中物流网络。
在公路运输方面,TIR(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运输发展迅猛。青岛市自 2023 年 9 月开通全省首条 TIR “中俄快线” 以来,截至目前,定向发运规模已居全国首位。TIR 运输实现 “门到门”“点对点”,货物全程不换车、不倒装,沿途海关无特殊情况无需开箱检查,企业无需支付过境担保,大幅降低了物流时间和成本。满洲里口岸启用智能系统后,汽运旺季等待时间减少 40%,使得 2025 年 1 - 5 月中国到俄罗斯汽运业务量同比增长 21% 。
海运通道:北极航线开辟新路径
中俄在海运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取得突破,北极航线的开发成为一大亮点。由中俄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运营的 “北极快线 1 号” 于今年 7 月 5 日在莫斯科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举行开行仪式。从中国港口始发的集装箱货物经北冰洋航线到达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口,再经铁路运输至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全程运输距离约 1.3 万公里,整体运输时间预计为 20 - 25 天。与传统航线相比,该航线海运距离大幅缩短,运输时间可减少 1 周。2023 年,中俄企业开通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到中国上海的北极航线固定班轮服务,并成功运营了 14 个往返航次。北极航线的逐步常态化运营,为中俄物流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略通道,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同时也为两国在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政策支持与合作升级
政策层面,中俄两国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为跨境物流行业带来诸多利好。双方明确要提升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完善铁路、公路、港口联运体系;在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试点 “智能边境” 项目,打造智慧口岸示范区;联合开发北方海航道,共建 “冰上丝绸之路” 基础设施;为俄罗斯小麦、食用油等农产品开辟绿色通关通道等。7 月 1 日起,俄罗斯海关新政生效,电子产品进口关税下调 3 个百分点,虽然电子商品需强制附俄文说明书及 EAC 认证,农产品需提前申报检疫码,但整体上为相关产品的贸易和物流带来了新机遇。6 月 19 日,中俄海关启动 “绿色通道” 试点,对服装、电子产品实施快速验放,并推行数据互通,支持 48 小时电子预审,进一步提升了通关效率。
此外,中俄还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共建三边运输物流中心,计划 2025 年底投入运营,这将加速中欧陆路多节点布局,促进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为中俄物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俄物流通道的持续拓展和优化,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中俄物流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物流有望在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中俄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化注入强劲动力。